本周的《粤剧十五讲》和《南音十五讲》分别讲述了粤剧与非遗、南音与老城的关系。
《粤剧十五讲》第二讲《文化和娱乐的跷跷板》主要内容是:文化艺术有其发展规律和生命轨迹,研究者应正视历史、尊重生命。“非遗”精神的核心价值是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,这种多样性既包括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,也包括一种文明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。粤剧的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,有时相辅相成,有时此消彼长。而繁荣中的“濒危”,往往比萧条更值得警惕。我们身处一个多棱的时代。一边厢是戏曲复兴的气氛越来越浓,一边厢是戏曲依然和日常生活渐行渐远。哪一种表象更能反映当今戏曲的真实现状?常常是真是雾里看花,各说各话。其实这两种现象都是真实的,分别代表了戏曲的文化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兴衰走向。我们要分不同的角度看问题,纯粹地争执是兴旺还是衰落是没有意义的。当今的粤剧粤曲乃至所有传统戏曲,已不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流娱乐。而当其娱乐价值日渐消减,其文化价值也正日渐提升。这正是我们看见戏曲貌似前呼后拥又貌似孤独前行的原因,正是粤剧作为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”的坐标所在。
【资料图】
想在课余了解更多相关史料的同学,可参考以下文章:
课堂福利
本周这两个课堂,钟老师都有福利发给同学们,就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乳花生。我们边听南音,边分吃南乳花生,提前过了个中秋节。
话说钟老师发现这个花生也是缘分,是在老城区逛街时看见的,小店写着“盲公刘”南乳花生,一时口馋就买了。回家泡茶、听南音、吃花生,粒粒酥脆、入味均匀,完全停不下来。
我已经很久没吃过南乳花生了,感觉是小时候的记忆。现在好东西太多,这种传统零食被淹没了。旧时南乳花生是穷人的恩物,下酒没有肉,有南乳花生就很好了。所以南乳花生又俗称南乳肉。南乳花生在老广的记忆中,是和盲人联系在一起的。余生也晚,未能亲见。听长辈说,以前大街小巷常见盲人抱着一个肚大口小的铁罐卖花生。罐口很窄,仅能伸入一手,大概是怕旁人偷花生?有人来买几分钱,盲人就把手伸进罐子里掏出一长条纸筒包住的花生,纸筒细长,一筒也就十几颗。卖花生的盲人有时也唱几支小曲招徕生意,即使不唱,其叫卖声也是有腔调的,在老巷中拖得很长很长。
我吃完南乳花生,还发了个朋友圈,有点好奇这位“盲公刘”不知会不会唱南音呢?很快在朋友们的留言中得知这个南乳花生已入广州市非遗名录,并且和老板刘展明先生取得了联系,下单买了一箱给同学们吃。和刘老板一聊,竟得知“盲公刘”不仅会唱南音,而且就是我的老朋友刘志光先生!原来刘志光就是刘展明的三叔。
刘展明说:“我细个就系跟住我阿叔去卖花生,花生系我阿妈炒的。我阿叔对我很好,我用"盲公刘’做店名,就系感念三叔刘志光。”没想到南音唱得这么好的刘志光,还身兼南乳花生的“代言人”,一身兼两个非遗,看来刘志光可以起个雅号,叫“刘二南”了!
我兴奋得马上打电话给刘志光说花生奇遇,也顺便转告他,我那些受西乐训练的星海音乐学院的学生,也沉醉于他唱的《叹五更》和《大闹广昌隆》。刘志光爽朗地笑着说:“听下算啦,自娱自乐啫。我跟温丽容师傅学完唱曲,其实都无机会唱呢滴旧嘢,就去工厂做工了。不过而家又兴番下呢滴古老嘢,都系少人听架了。”刘志光也介绍了南乳花生的故事:“系啊,嗰阵时,其实唔准自己卖嘢,花生系统购统销的,我哋偷偷到农村买滴人哋留起的花生,返来炒来卖。人家见我盲人生计难,亦只眼开只眼闭啫!”
一粒花生,百般滋味。
最美的时光是日常,最好的福气是清福。
身在广州这样繁华、便利的现代城市,还能在大街小巷找到南乳花生,能在高校的音乐课堂传播南音,这就是幸福感。我从来崇尚科技、享受发展,反感任何以牺牲别人的发展来满足文青“等等灵魂脚步”的呻吟。我之所以要传播粤剧、传递南音,正是深知这些艺术和我们美好的生活并不矛盾。不必复制、不必振兴,我们只是在心中对无形的东西多一点尊敬,对老旧的记忆多一点挽留,像看夕阳的余晖一样,用温暖的目光看待身边的世界。
今天是农历八月十六,俗称“追月”。借杜焕先生唱曲时经常说的台词转
粤人情歌
钟哲平,岭南文化学者,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,星海音乐学院“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(粤剧)基地”兼职研究员,广州大学岭南音乐舞蹈发展研究智库特聘研究员。著有《粤韵清音——广府说唱文学》《粤人情歌——百年粤剧文化札记》《读曲心解——广府南音文学探微》《近水楼丛书》等专著。主持“粤剧学者沙龙”和“粤剧记忆访谈”非遗项目。
Copyright 2015-2022 起点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