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升城市防灾减灾能力,守护美好家园
■ 社论
城市灾害的发生以及由此诱发的连锁式终端反应,都不可小觑。
5月12日是第14个“全国防灾减灾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”。设立“全国防灾减灾日”,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国家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,另一方面也提醒国民前事不忘、后事之师,更加重视防灾减灾,努力减少灾害损失。
今年入汛以来,多地迎来最强降雨,给城市防灾减灾带来不小挑战。城市人口居住密度大,公共设施集中,一旦出现内涝就会影响城市正常运转,诱发连锁式终端反应的风险不可小觑。
去年,河南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经国务院调查组调查认定,郑州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(市)、部门和单位风险意识不强,对这场特大灾害认识准备不足、防范组织不力、应急处置不当,存在失职渎职行为,特别是发生了地铁、隧道等本不应该发生的伤亡事件。相关负责人已被追责,但此类悲剧引发的教训不能忘记,其在今天更具有警示意义,更需警钟长鸣。
类似事件的发生,一再提醒我们,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,须臾不能放松。当前,我国已进入汛期,距离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越来越近,为减少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,国家防总于5月9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,并派工作组分赴有关地方,督促指导有关工作。
近年来,做好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,建设韧性城市的概念被不断提及。所谓韧性城市,是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,减轻灾害损失,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。这些灾害,既包括气象、地质等传统自然灾害,也包括火灾、交通、供热供暖事故等非传统灾害。对于一座城市而言,不管是极端天气,还是基础设施事故,一旦发生,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,由此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,难以估量。这对全面提升韧性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因此,韧性城市的能力建设,不仅指“硬件”的基础设施,也指“软件”的调度指挥系统。以往的经验教训表明,城市防灾减灾,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对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、风险防控、应急处置和灾害恢复重建的支撑作用,搭建信息共建共享平台,构建起覆盖重大风险隐患的多层次城市应急管理体系,是应对城市灾害的有力抓手。
一般来讲,城市往往是区域内文化与科技高地,汇聚了大量的人才与技术,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,提升减灾的“软实力”,打造城市应急大脑,建立信息化指挥中枢,为应对各类风险灾害,提供更全面的现代化技术保障。
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规划》就明确提出,将着力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法治化、协同化、智能化、社会化进程,“智能化”被摆在了提升首都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位置,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在全国防灾减灾日强调吸取经验教训的必要性,强调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,也意在提醒、激活公众心中的风险意识,积极防范灾害事故。城市防灾减灾,不只是政府与某个部门的事业,也不可能短期速成。城市防灾减灾的最高境界是将灾情消灭在无形之中,这需要城市所有单位、部门与个人的积极配合。普通民众也该在平时,主动学习应急管理知识,提升自己遇险时的能力值,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贡献一份力量。 【编辑:卞立群】
Copyright 2015-2022 起点时尚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